查看原文
其他

弥合气候适应投融资缺口,国内外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实践 | 讨论回顾

关心气候适应的 星球公社
2024-08-29

点击 星球公社 守望蓝色星球


随着气候风险的不断加剧,目前用于强化适应行动的资金远不足以支持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适应需求各国动员的气候资金大多数流向了减缓领域,减缓和适应的分配极不平衡。在此背景下,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健全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改进政策激励措施,并强化气候投融资产品创新。


9月26日下午,气候适应系列工作坊第四期:“气候适应投融资:国际和国内政策与实践”在线上举行,来自国际社会组织、大学、政府智库、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部门的专家探讨了如何弥合气候适应资金缺口,解读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涉及气候适应投融资的内容,并分享了开发性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支持气候适应行动的良好案例来自政府智库、大学、国内外社会组织、媒体、企业和咨询机构的超过80位参会者参与本次会议并展开讨论。本次会议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主办,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支持。



参会嘉宾合影 | GHub制图




发言精华


1

宋扬

乐施会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团队项目官员


乐施会从1987年开始在内地支持扶贫发展和防灾救灾工作。截至今年3月已在国内开展近四千个项目,投入资金总额超17亿元港币,获益人数近1500万人。

 

全球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危机在不断加剧。据报道,今年3 月印度与巴基斯坦创下了49℃和50℃的高温记录;6月以来,巴基斯坦遭遇多轮暴雨袭击,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三分之一的国土被完全淹没,受灾人数超3300万,经济损失达到三百亿美元。巴基斯坦作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小的国家之一,却是气候危机下最脆弱的受害者,其适应能力和社会经济韧性严重不足。发展中国家仅靠自己无法适应当前或未来不断加剧的气候压力,迫切需要发达国家提供支持,协助发展中国家向绿色经济过渡,避免重走重排放的发展道路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此后,发达国家也重申会继续履行100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并且将尽快明确2025年后新的气候资金承诺,且该数额不能低于1000亿美元每年。然而截至目前,上述目标都没有实现,发达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数额远远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根据乐施会近期的研究,从2013年到2019年,西非地区气候融资中贷款的总额从2.43亿美元提高到17.4亿美元,增加了610%,但是赠款只增加了79%。最不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非常小,且更需要强化适应工作而不是减缓,因此更需要适应资金的支持。但是目前,发达国家或者多边援助机构提供的资金和发展中国家的适应需求差距非常大

 

乐施会因此呼吁紧急增加气候融资额度,并以赠款形式代替贷款发放,用于满足受援国的适应需求,将发展有韧性的经济作为优先任务COP27将于11月在埃及举行,包括乐施会在内的100多个非洲民间社会组织正在开展公益大篷车活动,将穿越非洲大陆23个国家,最终抵达埃及,沿途介绍并强调气候变化对非洲的危害,并呼吁气候融资的公平公正。乐施会非常期待各方在COP27能够就气候资金问题取得更多进展。


2

Bertha Argueta

德国观察气候融资与发展的高级顾问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调集至少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如果要明确该框架下的资金差距,首先要了解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适应工作的成本和需求;其次,要关注这笔资金在筹集和实际应用间的缺口

 

未来全球适应成本高昂。研究发现,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成本将高达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会根据全球适应成本和资金募集情况不断变化。但是,高水平的全球减缓行动可大大降低适应成本,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投资于适应的实际收益将大于成本

 

估算全球适应成本差距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数据方面,全球对优惠公共资金和多边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记录更加准确和详尽,但是对国内公共部门财政和私营部门投资的记录比较缺乏。同时,全球对气候资金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少捐助方过多估算了气候资金,比如计算了贷款价值而不是赠款价值。据乐施会估算,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期待获得的公共融资过于乐观,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框架,国际适应资金的流动量低于实际市场中的资金量。除此之外,还缺乏对不良适应和可能损害适应成果的公共和私人资金的统计和追踪。上述挑战都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更好估算适应资金差距。

从2011年-2019年,全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适应双边资金 | 来源 嘉宾分享PPT


全球流向适应和减缓的资金分配很不均衡。据统计,2019年到2020年,全球每年平均气候资金体量达到6320亿美元,其中5710亿美元用于气候减缓,仅有460亿美元流向适应领域。UNFCCC框架下发达国家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中,不仅目前资金总量的目标没有实现,流向适应领域的资金也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需求。即使发达国家实现了其承诺的目标金额,相对于气候减缓领域,用于支持适应气候变化的气候资金比例依然较低。

 

双边和多边的气候适应资金在类型上有较大差异。根据UNEP发布的适应差距报告,2018年,24%适应资金流向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78%以赠款形式完成,22%作为优惠贷款。多边资金的流动与双边公共资金的趋势相反,大多数都采用优惠贷款形式(72%),以及担保贷款、股权贷款等其他金融工具(19%),赠款仅占多边资金总量的9%。Bertha希望社会组织推动赠款作为主要的适应资金形式,以避免发展中国家额外的债务负担

2011年-2019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适应领域的多边资金流动 | 来源 嘉宾分享PPT


总体来说,用于适应领域的资金存在很大缺口,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在私人资金方面,目前95%的资金都用于支持气候减缓工作,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没有专门披露其适应专项资金。仅有很少国家会披露其私人气候资金的数据。因此,在这一领域需要更多创新手段,以鼓励和撬动更多私人资金用于弥合全球适应差距。在国内财政流动方面,现有的数据大多是基于案例分析,不同国家往往会应用自身的定义和方法,全球尚缺乏统一的计量方法。因此,各国应通过税收、价格支持、收入和支出等财政调节政策,加强其气候韧性

 

投资者需要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减少对环境有害活动的投资,扩大支持长期低碳和气候适应性发展的资金规模。各国可以建立可持续金融目录,并完善标准制定,确定某一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环境可持续相关标准。国家和金融机构可以强化与气候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提高投资和资产的气候变化影响透明度。金融系统之外,各国也可以刺激其他领域气候风险管理的主流化。

 

中国的气候投融资仍然偏向减缓领域,适应资金的规模和社会关注度还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已经推行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例如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保护海岸带自然基础设施和改善自然排水设施等。此外,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积极推动适应领域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

 

Bertha指出,在现今气候变化的挑战之下,要积极促进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发展,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整合到项目中,并应用于城市和农村的政策实践。同时,要加强对气候资金的监管力度。其次,应建立普遍的适应项目经济价值转换体系,帮助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项目筹款。最后,由于流入适应领域的资金不足,政府应强化财政激励制度,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大力推进与适应相关的投资项目。

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在30年内所带来的投资回报 | 来源 嘉宾分享PPT


3

崔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崔莹将目光转向中国,介绍中国适应资金缺口,着重解读《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的适应投融资政策,并分享金融行业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的进展,提出金融行业助力气候适应行动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2021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首届全球气候适应峰会上呼吁,发达国家和多边银行应将提供的气候资金总额的50%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世界银行承诺在未来五年将气候融资目标提高到其承诺总额的35%,其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承诺将至少50%的气候资金投向适应领域。欧洲投资银行承诺到2025年将气候适应的份额增加到银行气候行动总融资的15%。然而从目前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资金分配来看,大部分开发性银行对减缓领域的融资规模仍然更大。非洲开发银行气候融资的总金额虽然不大,但适应占比高,反映出非洲在气候风险下急需提高适应能力。

2020年多边开发性银行气候融资规模比例  | 

来源:嘉宾分享PPT


中国同样面临巨大的适应资金缺口。有关研究显示,中国未来年均适应资金缺口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基础设施是适应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为撬动更多资金支持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力图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金融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尽快认识到金融领域的“绿天鹅”风险。金融领域面临的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包括极端天气造成的生产能力下降、影响劳动力管理规划等。转型风险指当行业面临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改变、技术革新、市场变化和声誉损失时,可能面临的资产损失风险,比如政策趋严后可能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和保险费用的增加。另外,实体经济的危机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发债,从而导致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

气候风险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 | 来源:嘉宾分享PPT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将防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作为敏感二三产业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将分步分类建立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推动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依法披露气候环境信息,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另外,推广金融机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支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制定针对气候风险的监管措施和应对方案。还有,鼓励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开展气候风险动态管理。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制定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战略、路径和目标。到2035年,全面推广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预警机制,以及显著增强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

 

现在很多机构在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即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对金融资产造成的影响。比如,对于高碳资产,计算一段时间内的碳价和其代表的风险水平,由此来制定调整方案。压力测试通过评估行业的高碳排放风险,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加重视资产管理,提高绿色资产的份额。

 

崔莹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将气候风险纳入监管框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协助低碳经济转型,并将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央行资产管理和投资储备,推进对资产的分类工作,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提高数据的可获得性,并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金融机构需要培养气候风险意识,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政策框架,开发气候风险的识别分析工具,规范环境与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流程,创新气候投融资人才培养机制。

 

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除了金融领域自身防范气候风险外,还在第七章战略实施中明确了财政金融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支撑作用,包括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和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针对适应战略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方向推进。第一,拓宽适应投融资的渠道。强化公共财政对适应的支持力度,鼓励适应项目申请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资金,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投资,并搭建国际适应资金的承接平台。第二,丰富适应投融资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气候信贷机制,鼓励发债主体大力发行气候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气候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多元化资金支持适应气候变化机制。第三,构建适应投融资保障体系。加强气候适应政策与各领域政策协同,推进气候适应投融资标准化建设,并建立气候风险防范化解和风险损失分担补偿机制。第四,深化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推进与国际社会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深度合作,在“一带一路”、 “南南合作”等框架下的对外倡议中加强气候适应领域合作。


4

谭显春

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谭显春首先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现状,其次从气候投融资的监测、报告与核证(MRV)角度切入,分别介绍了全球多双边气候资金MRV的关键内容和标准,回顾了中国现有政策与实践,并探讨完善中国气候投融资MRV的建议。


资金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性议题。德、英、法、美、日等国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战略及配套政策,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模式,需要以大规模绿色投资为基础。据专业机构估计,从目前到2050年,能源低碳转型所需的额外投资达每年1.7万亿美元,气候适应的资金需求达到每年5360亿美元。中国也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虽然因统计口径和核算方法的区别,各研究机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需求的估算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高达百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以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谭显春指出,气候投融资是从绿色金融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气候投融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

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关系示意图 |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2020.气候投融资关键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金融框架下大力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基本呈现“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政策标准体系为支撑、以模式创新和地方实践为路径”的工作格局。2016年,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双碳目标提出后,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指导意见》。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发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并于2022年8月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这些政策都在配合双碳战略目标的落实,包括推动气候减缓与适应的投融资。

 

为追踪发达国家1000亿美元履行资金承诺的情况,不同机构先后开展了不同类型气侯资金的MRV工作。国际气候投融资MRV的参与方包括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气候资金数据收集方和气候资金数据报告方,目前已形成若干规范的报告程序,如 UNFCCC 两年报告和统计体系、OECD-DAC (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报告系统、MDB (多边开发金融银行)和 IDFC (国际开发性金融俱乐部)的年度报告等。

 

国际公共资金作为气候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MRV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其中OECD-DAC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双边资金MRV制度,MDBs和IDFC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多边银行资金MRV制度。国际私人资金包括多、双边公共资金动员的私人资金和私营部门提供的资金,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和方法问题,其MRV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国际核算标准和方法以及报告、核证都存在空缺。OECD和MDBs等已经分别开展了双边和多边动员资金的MRV工作。能源部门的私人资金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的数据,BNEF和IEA(国际能源署)可分别提供可再生能源投资和能效投资的数据。由于方法、数据和能力的不足,国内气候资金信息和数据收集面临巨大挑战。目前资金统计方式主要包括气候公共支出和机构审查(CPEIR) 、气候预算标记、国别气候资金概况分析等。

国际气候投融资MRV基本情况 | 来源:曾桉,谭显春*,王毅,高瑾昕.国际气候投融资监测、报告与核证制度及启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18 (2): 215-229.


在气候资金效果的MRV方面,UNFCCC 和《京都议定书》资金机制下的气候基金,如GCF(绿色气候基金)、GEF(全球环境基金)、CIF(气候投资基金)、AF(适应基金)等,构建了追踪减缓和适应效果的 MRV体系,但尚未形成统一的量化标准。虽然不同机构的评估效果的方法和指南不同,但是减缓项目的评价指标通常都是温室气体的减排量,适应项目的评价指标考虑了受益者的人数、预警系统数量等

 

MDBs和IDFC 尚未在联合报告中披露资金的减缓和适应效果,但正在制定包括投入、产出、成果等三维指标的气候恢复力评价体系,基本上与《巴黎协定》的资金目标一致。此外,气候投融资MRV还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进行分析,OECD-DAC采用类似里约标记的性别平等标记方法,反映 DAC 成员的援助对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作用。CIF 每半年对国家投资计划和已批准项目进行性别评估。

 

总体而言,2010 年以来,《公约》及《公约》外机构逐步建立了气候资金的 MRV 体系,追踪了不同类型的气候资金并量化多样化的实施效果,主要呈现覆盖范围逐步扩展、方法体系不断丰富、数据准确度逐渐提高等三方面特点。但是,国际气候投融资 MRV 体系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如定义方法、追踪流程、资金效果评估、报告方法等都待进一步改善。

 

国内MRV制度来看,目前仅国际公共资金、部分传统金融市场资金以及碳市场资金的 MRV 制度相对完善,私人部门、其他国内公共资金等的数据不透明且比较零散。截至目前,监管机构仅对公共支出新增了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考核指标,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资金效果披露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都比较低。

中国气候资金流 MRV 制度关键内容 | 来源:曾桉,谭显春*,王毅,高瑾昕.国际气候投融资监测、报告与核证制度及启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18 (2): 215-229.


总体来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仍存在“重减缓、轻适应”的短板,最近出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全链条式的,内容丰富,包括事前监测预警,提升自然的变化能力,强化社会经济适应能力和构建区域实施体系等。不足之处是并未给出明确的资金信息和建设方案,适应行动资金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国内资金现状是适应资金体量较小,来源单一,远不能满足适应需求

 

中国还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广泛开展对外气候援助,从2001年以来,累计资金超过12亿元,与35个国家签署了若干份国际合作文件,包括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设备、环境监测设施等。但目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外援助并没有有效区分减缓与适应,还需建立良好的适应气候变化对话机制。


5

焦喜

安博中国首席咨询师、可持续发展咨询经理


焦喜通过介绍安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开展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项目,并讨论如何运用灾害保险工具在中国开展风险投资,支持强化气候韧性。


灾害的预防、应对及恢复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通常来说,气候和灾害风险融资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事前融资(Ex-Ante Finance),指的是在灾害发生之前进行资金支持,包括制定灾备计划等。另一类是事后融资(Ex-Post Finance),即在灾害发生之后支持开展赈灾活动。


气候和灾害风险融资机制主要有三类。第一种是风险维持(Risk retention),包括家庭储蓄、借款以及贷款机构的储备金,主要适用于高频率、影响比较小的灾害,但是无法处理极端的灾害。第二种叫做风险分担(Risk sharing),目标是中等频率、中等影响的事件,如中等程度的洪水。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社区层面都可以通过建立集中的灾害基金实现风险分担,是风险维持重要的补充手段。第三种叫做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主要通过保险、再保险或巨灾债券等机制,有偿地将巨额财务损失的负担转移给另一方,从而保护政府预算免受灾害的财政冲击。第三类工具尤其针对极端的气候天气,且涉及市场、第三方、私营部门还有国际机构的参与。


气候和灾害风险融资分类 | 来源:嘉宾分享PPT


中国现有的灾害保险项目很多,再次分享几个案例,首先是从2007年开始试点的政府补贴农业保险。该险种由政府支持,采用市场机制,针对农作物和水产品的赔偿保险。但是这类保险有时无法完全覆盖中国面临的气候灾害。第二种是城镇居民住宅地震保险,45家保险公司联合为城市和农村居民财产提供地震赔偿保险,保障地震和海啸、火灾、爆炸、滑坡等次生灾害的物质损失,目前覆盖范围也有限。第三种是灾害参数保险试点,目前中国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天气指数保险(WII),作为与灾害相关的财政预算改革的一部分。比如广东省利用WII来解决台风和强降雨等突发性灾害。


传统的灾害保险覆盖面较低,难以应对极端气候。例如政府补贴的保险只覆盖了中国农业部门恶劣天气事件造成的一小部分损失,且任何巨灾保险的最高赔偿额都远低于实际损失的水平。


参数型保险是一种前瞻性的保险工具,其中天气指数保险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天气指数保险可以有效降低财政支持的不确定性,当不利天气模式造成的损失达到一定触发水平时,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就有资格成为灾害风险保险。该保险结合了特定作物品种在不同生长周期所需的降雨量和温度,并根据这些指标设定参数阈值,能够成为其他灾前和灾后保险工具的补充。


现阶段参数型保险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障碍。首先是个人、公司和政府的技术能力不足,会影响采用参数化灾害保险的效果。其次,还需要可靠的模型数据和复杂的建模工具,根据各种灾害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损失模拟未来的事件。经过合理改进,这些模型将对灾后风险的管理和减缓提供重要支持,为农业粮食和安全带来保障。


参数型保险能很好的支持《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动绿色融资市场创新、鼓励发展巨灾保险等创新产品,尤其是发挥天气指数保险在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及应变减灾方面的潜力。


6

Julija Polycarp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气候变化专员


AIIB作为多边开发性银行,其宗旨是为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帮助客户建设以环境友好、金融和经济可行、具有社会效益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六年来,AIIB已经动员约一千亿美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Julija认为基础设施是连接社会各部门的桥梁,是未来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AIIB投资那些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AIIB Invests in i4t,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omorrow)| 来源 嘉宾分享PPT


AIIB承诺,在2025年实现将超过50%的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为实现该目标,AIIB会使用Aware for Projects这一评估方法筛选新项目的气候风险,追踪适应气候变化(及减缓)的融资情况,并出台指南以评估与《巴黎协定》目标的一致性。

 

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且收益相当可观,因此形成具有成本效益可行性的多部门韧性规划非常重要,也应将气候风险考量和韧性衡量方法纳入现行的投资中。此外,AIIB还积极动员更多来源的资金,尤其希望通过更创新和灵活的融资模式撬动私人资金。到2030年,AIIB希望推动私营部门融资占其实际批准融资份额的50%,减少公共资金的动用

 

AIIB已经发布两份方法论文件,支撑气候目标的实现。第一份气候变化投资框架(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 Framework)是AIIB与东方汇理(Amundi)共同编纂的投资项目的分析工具,可以适用于全球的发行人类型和资产类别。另一份文件是与气候韧性投资联盟(CCRI)共同撰写的气候风险评估方法(PCRAM),为气候风险分析、工程、信用质量和投资评估提供指导,衡量资产对气候变化的暴露程度并计算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2021年,AIIB的气候资金总量已占到总投资的48%以上,且增速很快,即将实现2025年50%的目标。其中适应资金的占比从12%提高到23%,总额也增加了两倍多,从1.42亿美元增至6.51亿美元。多数适应资金流向水资源规划、城市管理和交通能源领域。

2021年AIIB气候投融资方面的资金分配 

| 来源:嘉宾分享PPT

Julija介绍了两个AIIB的气候适应融资实践。第一个项目主要关注识别并投资那些致力于建立气候韧性的公司,总融资额度达到1.86亿美元,约有3000万美元来自AIIB。项目投资的两家公司都致力于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来自马来西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另一个来自印度,关注农业供应链和粮食储存。项目动员的私人资金总量达到69600万美元,实现1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创造了88个新的就业岗位,受益人数超过6000人。

 

第二个项目是中国河南的洪涝灾后重建项目,融资总额达到10亿美元,其中4000万用于适应工作。该项目资助郑州、新乡和焦作这三个受洪灾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并致力于加强这三个城市在洪水风险综合管理和应急响应方面的能力。干预措施将侧重于恢复和重建水利、洪水管理、城市和交通方面的受损基础设施,同时考虑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气候韧性。


7

葛勇

绿色创业汇发起人,绿叶投资创始合伙人


绿叶投资是一家气候科技初创公司,致力于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应用到农业和食品领域。区别于传统风险投资模式,绿叶投资采用混合协作(孵化+投资)方式,通过独有的辅导课程体系、专家和校友网络,以及产业共创模式为创业者提供“赋能式”投资服务,以支持被投企业的成长。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存在重减缓轻适应的情况,农业在整个碳中和领域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整体减排占比不到8%。从全球角度来看,来自农业和食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超过全球总排放量的20%。相较传统关注的二氧化碳,农业产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数十倍。中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主要集中在能源和重工业,随着能源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食品行业排放的增速会快于其它行业,未来农业领域会有更大的减排潜力。


整体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双重影响。既存在包括种植面积增加、作物周期延长、产量提高等局部正面效应,也存在如病虫害的加重等负面作用。目前农业用地相当于全球可居住面积的一半,全球70%的淡水用于农业生产,78%的海洋和淡水的富营养化由农业生产造成。综合来看,农业体量巨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同时农业又会加剧气候变化。


农业的社会价值也非常显著。首先,一些通用性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不断在农业领域展现价值,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其次,随着国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更严格,需求量也更大,因此需要创新技术的参与来扩大规模。最后,在疫情和俄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粮食安全问题越发受到重视。


葛勇分享了绿色创业汇支持的两个具体案例。科百科技作为行业领先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贡献显著,入选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首期茶叶“碳中和”项目案例。在农业领域,很多科技创新类项目都具有双重价值,既有气候的减缓效应,也有适应的价值这在科百身上体现的就很明显:一方面,科百科技使用精准灌溉的叶面肥,节水量达到50%,同时节约电费50%,节约肥料40%,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另一方面,通过病虫害模型和霜冻预警,减少35%的农药使用,减少霜冻损失达100%,为气候适应提供了有效样本。2018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霜冻,由于农业物联网设施进行了有效预警和干预,并没有影响茶叶生长。葛勇强调,无论是气候适应创业者还是气候减缓创业者,核心要素都在于其本身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能达到综合平衡


2018年,大数据育种公司百奥云成为绿色创业汇的学员。该育种企业在当时并不受关注,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农业领域的育种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投资方向。百奥云通过大数据平台加速育种的筛选过程,将较长的育种周期缩短一到两年。此外,百奥云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数字孪生技术避免大量田间测试成本和高效进行适应性种质筛选,从而助益气候适应和减缓工作。

 

绿叶投资的目标是寻找并支持对产业转型升级有明显加速作用的初创企业,同时关注技术性企业在实际行业中的应用区别于传统投资机构,绿叶投资除了关注投资者的潜力和商业成长性,还看重其对气候的减缓和适应的贡献。最重要的是,绿色投资帮助企业算账,不仅是经济账还有生态账、社会账,以平衡综合的标准作为投资的切入点。葛勇希望通过投资来吸引、引导其他传统投资机构关注农业领域,并推动气候适应和减缓的工作。


问答环节


为扩大气候适应资金的规模、特别是扩大变革式的资金规模,利益相关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弥合适应资金的缺口?

不少适应项目本身存在投资回报率较低的问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外部性往往比较显著,需要探索将外部性进行内部化的机制,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挖掘潜在收益,就像碳市场可以将排放以货币的形式体现。这样才能提升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增加对于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适应领域比较关键的是量化适应项目的环境和社会价值,这是最直接刺激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方式。所以我们做绿色金融政策研究并推动其发展时应该关注这一方面,推动相应政策工具的出台。

目前为止,《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指导意见》还没有制定实施方法,只是落实了试点方案和试点名单。我觉得可以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从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以及鼓励引领私人投资和外资进入气候投融资、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参考减缓的政策框架,同时嵌入适应工作。   


我认为现在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工作还是有所欠缺。从国际市场来看,适应资金差距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适应的基础比较薄弱,适应作为长期工作,国际上,公益性的资金以引导为主。但是国内目前主要依靠公益资金,私人和市场化的资金较少,很大原因是没办法获得收益。如果要对收益进行核算,就又面临着适应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因此只有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明确适应资金缺口,以及应用领域和成效。下一步还是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并引领外资投入。但是如果无法做好MRV,就无法核算和评估效果,那么也没有资金愿意主动投入进来。

如何看待ESG的有效性和碳排放信息披露?

MRV是保证ESG有效性的最核心要素,目前气候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能力建设。今年8月份,发改委、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推进碳核算的工作,因为必须先保证碳排放MRV和气候融资MRV的精准性,后续的投融资、碳价等才会可靠。同理,扎实的MRV基础工作才能有效推进ESG,给投资方和资金的使用方提供清晰定位。

目前,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中已经纳入关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内容,这引导金融机构不仅要关注投资收益率,还要注重环境责任。目前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比较多,在各领域还没有达成统一,所以各领域披露的数值可能由于采用方法不同而缺乏可比性。目前《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有望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推动绿色金融的更好发展。

AIIB会对项目在能源领域的投资情况、温室气体减排信息等进行组合报告,还会要求所有客户出资方提供项目相关信息,比如项目对环境的影响。AIIB希望到2023年,所有绿色项目的资金能够支持低碳项目,同时还要考虑长期的气候风险问题。为了与《巴黎协定》中的承诺保持一致,AIIB在提供资金前会要求客户专门制定长期的减排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通过这些方式,推动客户逐渐将低污染、低能耗作为项目标准。

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气候问题日益紧迫,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但目前为止,将ESG引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速度还不够快,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现在ESG更多的是企业自愿执行,并披露相关信息,因此我觉得应该找到合适的工具加快反应速度,促进企业机构转型,让各国加快兑现《巴黎协定》承诺。

刚才主要提到的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大中型企业的评估,而绿叶投资主要做的是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而制定出一个可供所有规模的企业共用的ESG标准非常困难。因此我建议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都要重视对于气候问题的评估,吸引大家关注这件事情,并分层进行工作。

在适应投融资领域,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认为社会组织介于公共和私人之间,能起到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补充作用。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和定位,所以社会组织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而且我们提出解决方案需要基于更广泛的实践基础,因此社会组织必须了解社会根本的需求,并及时向政府传达。

我觉得社会组织需要提高参与度,进行包容性的工作,让政府和私人部门联系起来。但是目前气候投融资领域社会组织参与的机会不是特别多,因此他们需要更大的平台去表达想法和建议,并在社会上进行传播。

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进行能力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

我们看到很多的绿色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都来源于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社会组织与它们有更紧密的联系,沟通更便捷。因此,社会组织可以用更中立、客观和不掺杂功利性的方式来帮助中小微企业搭建绿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如何解决适应投融资投资回报率和政策环境不足的问题,以增加各方对适应资金的可持续投入?

首先要和客户明确的是,绿色投资项目可能比传统投资项目的成本高,但投资的基础设施都能够解决韧性问题。长期的资本投入在设计的过程中会考虑其长期能力和服务。我们之前在印度投资过一个农村地区的项目,涉及到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设计,因此成本可能比传统项目高3%左右,但是它对气候韧性所带来的好处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在沟通建设适应设施的时候,会考虑到大型项目的复杂性,为保证资金的来源的稳定,需要进行额外的技术评估。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讨如何增加项目的投资收益率。一些基础设施韧性价值的计算方法,也应该在项目初期应用。


AIIB作为多边开发性银行,有资金专门用于提高项目的韧性,支持与项目韧性相关的技术研究。

目前中国中小型创新企业在绿色创业孵化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如何?较为优秀的企业在拿到后续的资本投入后,前期的投资机构逐步退出,那么如何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

我们作为早期的天使投资机构,更关注如果市场上不具备配套措施应该怎么去做。我们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企业本身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另一条则是其商业成长性和投资潜力。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用传统的投资机构能接受的语言去进行对话,把企业的商业价值、投资潜力和商业成长性清晰地表述出来,让他们看到可投项目潜在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机构进入这个领域。


近几年国家强调共同富裕,强调碳中和,强调发展硬科技的投资、即创新科技的企业。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要了解这类项目的成长周期、整体回报率等因素,才能进行针对性的规划。


我们最近在开发一个软件,主要提供给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我们希望到明年能发行包含通用标准的版本,将其提供给投资机构。在进行相对简单的填写后,就能够对企业的商业成长性和碳减排潜力有一个初步认知。


会议反馈


感谢您对本次会议的关注!

欢迎扫描二维码填写反馈问卷,为我们完善后期会议提供宝贵意见



会议回顾



感谢实习生张舒涵对本期内容的贡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球公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